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升级—乌海市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 作者:民政局 来源:乌海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我可以给孩子申请心理辅导吗?孩子读高中,却因为患有抑郁症整日难以入睡,情绪低落。”家住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的刘某某对正在进行入户走访的工作人员反映了家庭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据工作人员了解,刘某某早年离异,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家中生活劳动力仅他一人,平日里他要外出打工,两个女儿均在当地中学就读,因务工繁忙对女儿疏于关心和照料,大女儿步入高三后在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下患上了抑郁症,治疗女儿的病是刘某某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关心的问题。

  在收到工作人员的反馈的情况之后,海南区民政局积极响应该困难家庭的呼声,迅速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多次上门为刘某某的大女儿开展心理辅导的治疗,刘某某非常激动,直呼“太感谢你们了,之前一直为女儿进行药物治疗,但成效不太明显,没想到通过你们的帮助,我女儿的脸上有了笑容,主动开始和我说话,孩子的抑郁症有希望了!”

  让刘某某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正是得益于乌海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

  自2022年5月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以来,乌海市以分散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及重病人员为服务对象,坚持需求导向,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开展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六大服务,着力打造统筹衔接,政社合作,规范高效,兜底有力的“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格局,让社会救助有力度,有温度。

  一是建立服务类救助队伍。为顺利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首先要明确服务主体。针对“谁来干”的问题,海南区搭建“专业化”救助队伍,引入内蒙古弘德益民政务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入户走访挖掘救助对象需求,结合救助对象需求及救助对象的生活实际情况列明服务清单,建立初步的服务对象健康档案,并将服务需求进行转派,明确责任主体、办结时间,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打破传统社会救助中困难群众需求底数不清、缺乏有效供需管理机制、覆盖不全面、处理时效不明确的难题。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协理员服务队伍,在全区19个村(社区)各设置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开展日常监管,配合专业团队服务,把救助触角延伸至村(社区),延伸至救助对象身边,确保需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居住在幸福小区的郝某,今年80岁,丧偶多年,工作人员入户时了解到,郝某患有肺气肿,近期因病情加重卧床无法外出,工作人员迅速将郝某情况反馈至弘德益民项目部,项目部随即联系社区志愿者、社工及工作人员到郝某家探访,对郝某的情况进行评估后,为郝某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并定期上门为郝某监测血压、血糖,在郝某需要的时候提供短期的日间照料服务,陪郝某聊天、看电视,给郝某读报,讲述趣事见闻。通过工作人员的定期探访,郝某也逐渐打开心扉,缓解了他无法外出的苦闷。

  二是完善服务类救助内容。以常规救助为基础,对覆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各类困难群体,切实提供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全面解决群众的各类难题,构筑标准化综合救助格局。为解决行动不便救助对象理发难问题,定期开展上门理发服务;考虑到服务类救助对象大部分为老年人及重病重残人员的实际情况,为所有救助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基本简单医疗体检(量体温、测量血压等)服务项目,积极帮助有需求的对象联系社区医生。针对个性化需求,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制定个性化救助服务解决方案,协调多方力量开展立体式救助服务。

  

  三是统筹民政整体资源。为提高服务类社会救助整体效能,避免重复服务和资源浪费,在开展试点工作时,注重整合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五社联动”等领域的服务资源及相关服务资金,形成民政力量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居住在新桥社区的尤某,因车祸导致残疾,丈夫每日外出打零工,无法在其身边照顾,尤某经常无法按时吃饭。工作人员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联系养老服务中心的为老餐厅,为尤某送来一份热乎乎的饭菜,并告诉尤某如果独自在家不便做饭时,都可以从为老餐厅订餐,让她独自在家也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

  目前,服务类社会救助已累计服务445人次。

  下一步,乌海市民政局将结合困难群众的实际救助需求,有计划的推进多项特色专题服务,包括为对象中的未成年人、困境儿童开展定期的助学活动,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未成年人、困境儿童提升幸福指数;同时,通过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项目,实实在在做到把社会救助工作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升级。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