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群众、解决问题为目标,构建“三治融合”的治理格局,逐步完善“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把“五社联动”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暖心机制,把社区治理融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体系建设全过程,让人民生活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一、发挥人才优势 让社区治理“专”起来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专业优势,乌达区民政局多措并举不断夯实社工人才体系。一是按照《兑现社区工作者资格证补贴实施方案》对持证社工给予补贴,提升基层干部参加社工考试积极性。二是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民生大讲堂、社区“两委”培训,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引导持证社工持续“蓄能充电”。三是以“五社联动”试点项目为抓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社区为服务平台、社工人才为支撑,提供社区照顾、社区融入、专业心理疏导等服务,实现社区治理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培育社会组织 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乌达区现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1个,草根类社会组织53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以来,培育了“邻里理事长”等8个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开展了养老服务、儿童关爱、消防安全等公益服务活动,服务内容逐渐由文体娱乐类为主向行业协会、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类多样化转变。为进一步完善培育机制,激发组织活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机制,针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灵活运用法规政策,简化设立程序,优化网上备案流程,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社区。二是丰富“老奶奶帮帮团”“胡杨树合唱团”“舞蹈协会”等社会组织活动方式,以组织开展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为契机,充分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活动更富新意,吸引更多人群参与,提升社区组织知名度、品牌度。
三、发挥民政力量 让社区治理“暖”起来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优势,扎实做好困难群众、“一老一小”及残疾人保障工作,加速民生福祉升温。一是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21年累计发放低保、特困等救助补贴资金2436.67万元,充分发挥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作用。二是持续开展“九类”老年人家庭、环境、智能化改造,让老年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暖心。三是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协调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享,确保残疾人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2021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31.53万元和137.17万元。四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开展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为群众提供更加温馨便捷的服务。五是积极探索成立慈善社会组织,募集慈善款物,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依托慈善教育基金,积极链接社会慈善资源,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助力共同富裕。
四、丰富志愿服务 让社区治理“亮”起来
乌达区目前共建立志愿服务队140余支,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先后开展为老服务、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疫情防控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为动员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托“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开展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镇 (街道)、社区和中心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二是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结合起来,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三是深入开展“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治理新风尚,用“红心”点亮民心。
五、坚持协同协作 让社区治理“联”起来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以社区为平台将社工站开展专业服务与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相结合,发挥社会工作站“润滑剂”“减压阀”作用,逐步统筹整合街道、社区及各部门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组织部、政法委、卫健委等部门在社区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及医养康养等方面的联动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积极推动融入“15分钟”生活圈,今年计划打造1个养老综合体,5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9个养老服务站,推动养老服务全覆盖,有效提升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便捷化水平,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格局。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