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区民政局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充分调动蕴含于基层的社会力量,社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一、“三个优化”筑平台,社区建设“实打实”
一是优化社区阵地空间。海勃湾区所辖5个村、37个社区均建有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覆盖率100%,开设帮办代办窗口,为居民提供政务和社会事务服务。积极向上级申请福利彩票公益金,2022年纳入“十四五”社区建设项目共26个,将进一步提升“五社联动”活动空间。
二是优化社区运行机制。精准定位社区职能,按照《乌海市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及准入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严格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及准入事项,全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理顺“五社联动”服务体系。
三是优化社区设施效能。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工服务站建设,海勃湾区民政局成功申报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度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将通过探索社区党委、居委、业委、物业“三委+物业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五社联动”多方共赢。
二、“三重培育”强基础,社会组织“面对面”
一是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设施,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截止目前,共登记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1家,备案草根类社区社会组织96个。
二是培育社区能人,探索建立个人自荐、社区推荐、岗位锻炼等培育机制,通过社会组织培养社区骨干,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扩大收集反映居民诉求、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朋友圈”。
三是培育服务项目,进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项目坚持“一年树意识”“两年育组织”“三年提能力”,通过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进行民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验收,对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进行表彰鼓励,树立模范典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实现组织规范化、活动常态化。
三、“三化保障”提质效,社工服务“时不时”。
一是人才职业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对接“五社联动”项目,开展各类社会工作者线上线下的培训。乌海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社工线上网络培训,迅捷家政公司开展失能老人护理培训。截至目前海勃湾区社会工作师(中级)5人,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60人。2022年报考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人员435人(其中社会工作师63人,助理社会工作师372人)。按照《关于印发<乌海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要求,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按200元、300元、500元及时发放职业资格津贴。
二是服务项目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在42个村(社区)开展“一老一小”关爱、困难群众救助、精神残疾社区康复、“五社联动齐抗疫”、“点亮微心愿共建同心圆”等活动。社会组织“妈妈帮帮团”“邻里治理网”“红色议事团”“邻里凤姐纠纷调节志愿服务队”“银发护绿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人皆社工、人人为社会”新风尚。受益居民7万余人,疫情防控服务群众达到12万人次。
三是资源社会化。2021年,中央及自治区下拨福彩公益金共40万,用于“五社联动”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服务,促进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三大推进”增活力,志愿服务“心贴心”。
一是推进“五社联动+智慧养老”模式。充分发挥颐养乌海海勃湾区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作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颐养乌海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助力“五社联动”项目,通过平台做好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各类慈善爱心资源,做好“养老+”多元服务,大力推行养老银行,打造零距离为老服务新模式,提升养老服务公众满意度,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二是推进“1+2+N”模式。通过“以社孵社、以社育社、以社聚社、以社链社”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构建“1+2+N”模式(建立“一个体系”五社联动体系,“两个基地”社工站和孵化基地,开展“N项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加社区治理,盘活现有阵地,依托镇街道社工站、各级孵化基地,助推“五社联动”工作。
三是推进“五社联动+群团”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撬动妇联、团委、工会的力量,壮大社工力量,拓展链接渠道,广泛宣传志愿精神、推广线上线下注册、注重典型示范带动,海勃湾区共注册志愿者37581人、志愿队伍379支,发布服务项目4000余条,服务总时长近30万小时。推进站点覆盖,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42个,实现志愿服务站社区层面全覆盖,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站,加强志愿服务规范管理,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上一条:
下一条: